首页 > 杨氏骨伤科 >

杨氏骨伤科

    

    “杨氏骨伤科”即湘潭市中医医院骨伤科,由邵东县杨炳南先生创立,传承四代、创新发展,活命救人无数,百姓翘指称赞。2016年,“杨氏正骨术”被列入“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,拥有清晰的学术流派传承脉络、丰富的临证实践诊治经验、独特的学术特点及完整的理论体系。是湘潭经典的“骨伤品牌”,也是湖南省近现代具有中医正骨影响力的骨伤科品牌之一。
    杨炳南(农历1913.2.13-1972.9.15),字乾镕,号武善,祖籍邵东县流光岭镇。其父杨仪斋,懂草医,喜武术,善治折疡,享有盛誉。杨炳南便随父寻药看病习武功,立志杏林。9岁入私塾读书,家贫,三年后辍学。12岁时拜少林弟子李寿元老人为师,学习武功和伤科医术。13岁时,定居湘潭自学中医理论知识,并通读伤科典籍,义务为人治伤,还先后参师李焕魁等16位接骨疗伤高师,常往返于湘潭、邵阳、湘乡、双峰、涟源等地悬壶济世,救死扶伤。杨炳南每遇穷苦病人,收住家中,免费医治,茶饭相待,甚至为其买好返程车票,为人称道,不胜枚举。1934年在湘潭中央戏院(现湘潭十七总)举办的武术擂台赛上,杨炳南手持90斤重的双锏挥舞自如,获得金匾。1953年,杨炳南先生与妻曾惠兰一起在湘潭市新马路47号正式开设杨炳南伤科诊所,杨氏骨伤科初具雏形。1957年响应国家“走集体化道路”的号召,与多个个体诊所联合组成“湘潭联合中医院”(湘潭市中医医院前身),从而创立了湘潭市中医医院骨伤科。创科初期仅有一间约12平米的诊室,设病床5张,由杨炳南先生携妻曾惠兰女士及儿子杨桂森先生3人一起共同担任门诊及病房的骨伤科诊疗工作。由于病床太少、因此到患者家中、旅社出诊、送医送药上门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。由于他医术精湛、妙手回春,湘潭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成为湘潭市最早设立的治疗跌打损伤、金疮折疡、小儿手足畸形、骨病的专科。1962年3月杨炳南先生被推选参加湘潭专区高级知识分子大会,并当选为“湘潭专区名老中医”。1963年当选为湘潭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和市第三届政协委员。
    1957年7月建科至1962年2月患者激增,病床增至60张,每年收治病人约两百余人,门诊量平均每日约300余人次。杨炳南先后招收杨桂森、黄振席、李先应、杨韵琴、杨寿峨为学徒,充实科室力量,人称“伤科五猛将”,系杨氏骨伤第三代传人。
    杨炳南先生医德高尚、乐善好施、辩证精确,手法灵活,固定恰当,用药准确,配以有效的心理治疗和适当的功能锻炼,故杨氏骨伤科的疗效卓著,医德有口皆碑,省内外病人纷至沓来。当时由于市内其他医院均未设立骨伤科,因此几乎囊括了整个湘潭市所有工伤、交通事故伤及日常跌打损伤、金疮折疡、骨病、小儿手足畸形的治疗工作。因此,早在六十年代初的湘潭市中医院就被老百姓誉为“伤科医院”。
    杨炳南临证辩证准确、施法灵活、用药巧妙,并注重内外兼顾,强调“手法为正骨之首务、功能为康复之前提”,  百姓交口称赞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“反动学术权威”,屡遭批斗,加之积劳成疾,于1972年10月21日含冤逝世,享年60岁,安葬于故乡邵东县流光岭乡狮形山。1979年,湘潭市中医院为他召开平反大会,恢复名誉。
    杨炳南生平事迹入书1986年《湘潭市志》,在逝世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,他的高尚医德,精湛医术,至今仍在湘潭人民中广为传颂。
    其妻曾慧兰(1918-2000年)擅长接骨疗伤,退休后与次子杨寿晚在十八总老宅继续开办“杨氏骨伤科诊所”直至去世。长女杨韵琴撰写了《曾慧兰老医师包扎技术简介》,载自《湖南省骨伤科学会成立大会资料汇编1987年》。
    杨炳南另收徒黄振席、李先应等。

杨氏骨伤科

        

      “杨氏骨伤科”即湘潭市中医医院骨伤科,由邵东县杨炳南先生创立,传承四代、创新发展,

工作室简介

     
      杨氏骨伤科第三代嫡系传人:杨韵琴,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、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,第三批湖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湖南省名老中医杨韵琴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、湘潭市名老中医、湘潭市优秀专家、湘潭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。
      杨韵琴的骨伤科专业特长袭自祖传、女承父业,加之天资聪颖、勤奋好学,深得其父正骨之精髓。